linux cpu占用率如何看
209
2022-10-30
从“脑后插管”到“脑中芯片”,脑机接口是否将迎来明天
事实上,“脑机接口”作为前沿科技研究的热点技术,一直颇受业界关注。2017年,马斯克成立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,两年后,马斯克和他的Neuralink团队发布了其首款产品,即“脑后插管”新技术,通过向大脑植入电极的方式来读取大脑信号,并宣布了他们进一步开发脑机接口的计划。
可以说,脑机接口几次在科技界掀起轩然大波,而这次的升级版脑机接口在带来震撼过后,讨论的声音也渐趋理性。升级版的脑机接口是“言过其实”还是“确实如此”?其又将在脑机接口的发展里占据怎样的地位?
从“脑后插管”到“脑中芯片”
具体来说,可以分成三步,首先,用“缝纫机”和激光在头骨上钻孔,当然,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脑袋打洞,这种神经外科机器人“缝纫机”能够每分钟植入六根线,且微创、无血和安全。
其次,向大脑植入定制芯片,以便更好地读取和放大来自大脑的信号。定制芯片需要植入大脑的特定地方,其中,三个位于运动区域,一个位于感受区域,而唯一外置的设备则安装在耳后,内含一枚电池。
值得一提的是,作为植入性的医疗器材,无线技术已经有 10 多年的历史了。包括此前植入心脏起搏器,或者深度脑刺激的设备都会有无线传输,但是宽带没有那么大,传的数据并不是很多,且不能无线充电。而Neuralink 的无线既传电能,又传数据,这意味着,作为一个电子设备,Neuralink是完整的,这也是电子设计的一个进展。
马斯克此次所展示的芯片有 1024 个通道,而上一版本则有 3072 个通道。1024 个通道可以理解为 1024 个神经信号采集点。与 3072 个通道相比,虽然采集点少了,但在给定的脑区和范围内(2x1 厘米范围的运动皮层),采集到的有效数据未必受到影响。
此外,新的脑机接口搭配新版的手术机器人,相比去年的“缝纫机”看起来有了很大进步。这台机器会对大脑结构进行扫描,小心避开危险区域,所以植入过程也不会对大脑产生伤害。
“言过其实”还是“确实如此”?
想要了解脑机接口,首先要明确几个相关的概念。
中枢神经系统(Central Nervous System, CNS):由大脑和脊髓组成,是人体运动的命令源也是脑机-接口主要分析目标。
分形维数(Fractal Dimension, FD):来源于分形理论,可以用于分析数据的复杂性。是现代科学用于分析混沌动力学系统和非线性信号的工具之一。
脑机接口的发展和脑科学的进步密切相关。大脑属于中枢神经系统,其包含了大约870亿个神经元。大脑时时刻刻接受来自视神经、听觉神经等,以及周围神经系统(Peripheral Nervous System)传送过来的信号。大脑将这些信号进行解析,并产生感觉,进而对外在环境做出反应形成运动信号。运动信号再通过脊髓传达到周围神经系统,进而控制肌肉控制人的身体,做出复杂(高级)运动行为(比如弹钢琴,弹吉他)。
当一定数量的神经元像集成电路一样一起工作时,就可以产生能被宏观的电极所探测到的电磁信号。而电磁型号的变化,则反映出当前皮层区域的活跃程度。这些信号经过放大,编译变成了包含信息的信号。这样研究人员就可以进行数据分析,用算法推测出大脑想表达的东西。
尽管Neuralink 目前能解决与动作有关的信号解码,但与人的思维意识还有很大距离。从目前技术来看,神经科学知识依然是技术的桎梏所在。现代医学对一些疾病了解还不够深,所以即使现在已经做好了植入系统的硬件、软件和 FDA 的许可,但依旧不能解决最根本的问题,而只有在神经科学或者研究到位下才能真正做到。
脑机接口前路何在?
显然,脑机接口的发展不会是一蹴而就的。
初级的脑机接口是使用脑神经的信号控制体外装置,从而满足自己的特殊需求的系统。早先美国国防部资助的项目就提出了“脑控机械臂”的需求,期望以脑机结合的手段帮助战争中那些 “缺胳膊少腿”的伤兵。借助于脑机接口和机械臂,让他们能实现生活自理。
今年,来自查尔默斯理工大学等研究人员的报告称,有史以来最先进的仿生假肢之一又取得了新的突破与成功。该系统被整合到病人的神经中,让他们只需想一想就能控制假肢,就像使用自然肢体一样。
马斯克在发布会上也表示,未来人人都可以在脑部植入一个芯片,解决从记忆力丧失到听力丧失、失明、瘫痪、抑郁、失眠、极度疼痛、焦虑、成瘾、中风、脑部损害等一系列问题。
这就涉及到更高级的脑机接口,即可以在人的控制下,对自己的意识和记忆进行改造,并且可以和外界(互联网或个人服务器)进行双向的交流,而人脑也可以变成一个可有限访问的节点服务器进行信息传送。
更高级的脑机接口是对人类的增强。通过脑机接口,我们可以短时间内拥有大量的知识和技能,获得一般人类无法拥有的超能力。
当脑机接口下潜至深层时,则真正达到了马斯克所构想的人机结合。即人类不用语言,仅靠大脑中的脑电信号就可以彼此沟通,实现“无损”的大脑信息传输。这种脑脑交互,彼此传递的本质是神经元群的活动。不像语言的模糊和词不达意,它是一种彻底的、100%的、毫无信息扭曲的“心领神会”。
事实上,脑机接口作为一项新兴技术,已经站在了时代的风口,与此同时的是巨大的争议和质疑,是除了技术壁垒外,必然面对的传统伦理的拷问。而如何平衡一项新技术的发展与约束,则将成为很长时间内科学发展中的一道难题。
毫无意外,关于脑机接口的技术构想随着科学的发展都将成为现实,但无论何种脑机接口真正落地以前,我们仍要面对科技伦理的拷问,只有辅之以人性,科技才能有温度。 责编AJX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