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怎么拦截某个对象
476
2022-10-30
USB TYPE-A接口为什么不能正反插
相对比之下,傻瓜式插拔的TYPE-C型USB就方便多了。那么在座各位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,为何TYPE-A型USB在设计之初并未采用可正反插的方式呢?其实“从古至今”的各类标准接口,在防呆设计上都普遍采用了“不兼容的物理设计”方式。在接口设计之初,正常思维不是考虑正反插,而是考虑“反着插肯定插不进去,所以不会刻意去设计成可正反插的样式”。
事实上,TYPE-A型USB也属于不兼容式的物理防呆设计方案,它利用上下不一的厚度防呆设计帮助用户判断正确的插入位置。但是,与上述那些相对更加明显的防呆设计相比,TYPE-A型USB的失败之处就在于,它的防呆设计不明显,且使用了规则的矩形设计。其最大败笔不在于只能单向插,而在于不能通过观察外表和触摸,简单而快速的区分正反之后实现盲插。
因此很多时候在插入USB线的时候,往往盲插很多次都插不进去,还是要费力再去确认一下正反向才能顺利插入。除了设计思维层面的原因之外,TYPE-A型USB之所以在设计之初并未考虑正反插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接口技术。事实上,所有技术的发展都是具有延续性的,这也意味着技术进步或突破方面,创新要比创造更加容易一些。在技术发展的最初阶段,最先要做的是设计出一个原型,至于优化性能、结构、外观、甚至是用户体验,往往都是后续技术成熟之后才会去做的事情。现阶段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智能机器人领域。
所以USB设计之初并不是为了插拔方便来做的,而是一种整合、集成、易用的接口。所以在技术早期,USB接口考虑的并不是插拔体验、并不是体积大小等等这些在当时来说属于细枝末节的因素。不过随着技术迭代升级和变迁,在TYPE-A型USB全面普及,成本下降之后,再考虑技术发展模型后期的因素,即性能、外观、结构、用户体验等,也更加符合一项技术从无到有、从小到大的技术变迁规律。
事实上,在1994年制定USB规范之后,第一代USB接口,也就是USB 1.0是在2年后的1996年正式发布,但是这个接口基本上只能算是早期的技术模型,不具备实用价值。在这种情况下,对于一个还需要证明可行性的技术来说,增加成本是极为不利的事情,很有可能会阻碍其推广和替代现有的成熟技术。
而直到1998年,USB 1.1接口的发布,才使得USB规范成为真正可用的标准接口。事实上,如今TYPE-C型USB接口之所以会选用傻瓜式的自由插拔设计,原因就在于技术成熟度已经到了足够高的地步,且同时USB技术的成本已经能够得到很好的控制,在此基础之上,改善性能、用户体验就成为USB规范发展的大趋势。
不过正如开篇所言,TYPE-A型USB依旧拥有极高的占有率,尤其在PC领域,更是离不开TYPE-A型USB。那么如何能够一眼看出TYPE-A型USB的正反面呢?事实上,TYPE-A型USB在设计时也考虑到了区分方式,只是相比那些使用物理设计来直接区分正反面的接口而言,TYPE-A型USB区分方式显得含蓄了一些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