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ava怎么拦截某个对象
347
2022-11-08
揭秘SSD接口技术 目前主流SSD接口介绍
SATA 3.0接口:目前最常见的SSD接口
作为目前应用最多的硬盘接口,SATA 接口最大的优势就是成熟,兼容的设备多,普及程度也比较高。
SATA接口从最初的SATA1.0进化如今的SATA3.0,普通2.5英寸SSD以及HDD硬盘都使用这种接口,理论传输带宽6Gbps,虽然比起新接口的10Gbps甚至32Gbps带宽差多了,但普通2.5英寸SSD也没这么高的需求,500MB/s多的读写速度也够用。而在HDD硬盘上6Gbps带宽远远谈不上瓶颈,谁让HDD硬盘发展太慢,速度一直没有质变。
不过,与笔记本硬盘一样的2.5英寸尺寸,加上拆开后发现还有大量空余空间,于是我们都不禁疑问,为何不能做成小尺寸的SATA SSD?于是就有了mSATA。
mSATA接口:雷声大雨点小
正因为尺寸小,超薄,节省空间,Intel曾积极为mSATA SSD推广,以其作为超极本等超薄移动PC上的存储设备,并在部分主板上集成了这一接口。由于采用了和SATA 3.0一样的传输标准,性能有所保障,加上小体积,成为了当年不少笔记本电脑双硬盘配置的SSD层面首选。
但mSATA SSD产品推出市场后并不如当初所预想得那般受欢迎。由于面积限制,颗粒数目所限,性能与容量难以匹敌同时代的2.5英寸SSD;同时小尺寸带来价格的昂贵,加上当时SSD发展尚未成熟,容量价格比低,亮点少无法吸引用户购买。最后,mSATA SSD沦落到二手市场抛售的情况。
SATA Express:尴尬癌晚期
为了突破SATA3.0的瓶颈,并为以前的SATA设备提供兼容,SATA标准的制定者,SATA协会,拟定了一种新的磁盘接口,称为SATA-Express。
顾名思义,SATA-Express是SATA接口 + PCI-Express的混合体,其理论带宽达10Gbps,比SATA3.0高了4Gbps,它能兼容SATA标准的老硬盘,也能使用SATA-Express接口的高速SSD,每个SATA-Express接口可以接1个SATA-Express硬盘,或者2个SATA硬盘。
由于缺乏原生支持,目前9系列的SATA-Express接口的主控芯片都是第三方芯片提供的。同时,理论带宽比起SATA 3.0高不了多少,还占据了宝贵的主板空间以及接口空间。所以,我们现在都越来越少看到SATA Express了。
M.2 接口:柳暗花明又一村
由于NGFF不够言简意赅,后来该名成M.2接口相比SATA接口,M.2接口在传输带宽、容量、轻薄特性等方面有更多的优势。现在,M.2接口不再只局限于超极本上,在DIY装机领域同样来势汹汹。早在Intel 9系主板上就配有M.2接口,到现在100系列主板,几乎成为了标配。
为什么M.2能够引领SSD的速度革命?原因在于M.2接口走PCI-E通道,而非传统的SATA通道。我们知道,主流的主板都有充裕的PCI-E通道数,也就是说,多条通道可以实现超高的带宽。这就是为何PCI-E通道能够成为下一代SSD的接口标准。
尺寸方面,M.2有2242、2260、2280三种规格,为了划分不同长度的产品而定的。长度不同,意味着容量就不同。因为长度越长,可布置的闪存颗粒就越多,容量也就越大。以M.2 2242为例,22是宽度22mm,42是长度42mm,2260与2280同为此理,所以选购前也要看看你的设备到底支持哪一种长度的M.2 SSD。
目前,M.2接口细分为两种:Socket 2和Socket 3。Socket 2走SATA通道、PCI-E 2.0 x 4通道,最大理论读写速度分别达到700MB/s、500MB/s。
Socket 3专为高性能存储设计,PCI-E 3.0 x 4通道,速度可达到32Gbps,接近4GB/S的带宽,比SATA快5倍之多。
需要注意的是,Socket 2 支持两种通道:SATA以及PCI-E,比如比如浦科特M6e 支持的是高速PCI-E x2存储接口,而同样为M.2接口的浦科特M6GV采用的是SATA存储接口。所以,性能肯定有差别。
不仅如此,NVMe的队列数量也从AHCI的1,提高了64000,大幅提高了SSD的IOPS(每秒读写次数)性能;同时加入了自动功耗状态切换、动态能耗管理功能、免驱功能等等。
综合起来,Socket 3接口的M.2 SSD性能远超目前任何一款接口标准的SSD,比如三星950PRO 256G M.2 SSD,读写性能就达到恐怖的2300MB/s与951MB/s,远远把SATA SSD抛开。为了方便归类,我们将这些高性能M.2 SSD成为NVMe M.2 SSD。
PCI-E 接口:M.2的另一面
相信在之前Intel 750 系列 SSD的评测之中,大家都领略到这性能怪兽的威力。它带来的PCI-E接口,瞬间让整个SSD界重新认识人生。
其实,PCI-E SSD并不是什么黑科技,因为它本来就走PCI-E 3.0 x4通道,同时支持NVMe接口标准。也就是说,PCI-E SSD比M.2 SSD更加原汁原味,比如Intel 750就是纯粹的PCI-E SSD。
当然了,也有一些厂商是将M.2 SSD转接到带M.2接口的PCI-E转接卡中,实现PCI-E SSD,比如浦科特 M8Pe 512G、饥饿鲨 RD400 512G等等。由于接口标准一样,所以性能都一样。所以我们才说,PCI-E接口其实是M.2的另一面。
U.2 接口:论干爹的重要性?
U.2接口的设计思路与SATA-E差不多,尽可能利用现有的物理接口,但带宽更快,从PCI-E x2变成了PCI-E 3.0 x4,此外还增加了许多新协议支持,比如NVMe,这些都是SATA E接口不具备的。可以说,U.2其实才是SATA E的完全体。
U.2接口的最大特色就是支持NVMe标准协议,高速低延迟低功耗,带宽走PCI-E 3.0 x4,理论传输速度高达32Gbps,而SATA只有6Gbps,比SATA快了5倍之多。
咋一看,是不是觉得U.2接口和前面提到的M.2接口差不多?事实上,它们采用的是类似的标准,于是有了U.2和M.2相似的称呼。不过与M.2不同的是,U.2面向的是大尺寸的硬盘。
由于出身原因,U.2 SSD的尺寸达到了2.5英寸,能更好的与目前SATA3.0接口固态硬盘兼容,适合主流笔记本、台式电脑,未来潜力较大。但不足的地方在于,目前配备U.2接口SSD相对较少,尚等待成熟。
不幸的是,Intel以及主板厂商在100系芯片组开始主推体积更小,实现更高整合度的M.2 SSD,并引导这个消费潮流。舍得投入研发成本到新主板的主板厂商实属不多,虽然与M.2一样有着不俗的性能,但是没有干爹在,前途未卜。
总结:根据自己需求选好SSD
今天小编大概介绍了前前后后主流的SSD接口。事实上,在这个统一标准的时代,最终留下成为长期主流的SSD不出意外就剩下一种。SATA开始衰退,M.2不断上位,加上厂商的力推,我们相信未来有可能是M.2 SSD的天下。
所以,如果我们购买SSD的打算,要逐渐改变非SATA SSD不选的思维。未来主流的SSD势必突破占据数年的6Gbps的瓶颈,我们期待更小尺寸、更高性能、更大容量的SSD能够成为我们主流的选择。
最后,我们做了一下简单的总结,看一下哪一些平台选哪一些SSD比较合适?
平台与不同接口SSD的适配
SATA接口一些老旧的平台,像6系、7系甚至8系主板,升级时推荐选购SATA接口,通用性强,向下还兼容SATA2.0,老旧平台,最适合了。
SATA Express接口忽略吧,没有兼容支持,也没有产品
M.2接口现在这种接口比较火,产品也很多,价格与普通SATA SSD相差不大,如果你新装机用户,主板上正好又配有M.2接口,建议你优先选购M.2 SSD,像Intel 600系列,速度快、价格便宜,没理由不选的。
PCI-E 接口目前PCI-E SSD定位都比较高端,价格也很高,如果是中低端平台不建议选购,一来是平台自带的PCI-E插槽相对有限;二、是成本的问题,一块SSD相当于整套平台,不值得了。当然,如果你的平台很高端,不差钱,那不妨试一试这些性能怪兽,一定让你惊喜的。
U.2接口目前U.2接口还处于“概念”阶段,主板支持少,U.2 SSD更少了,目前市面上鲜有看到U.2 SSD。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,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。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,请联系我们jiasou666@gmail.com 处理,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。
发表评论
暂时没有评论,来抢沙发吧~